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微信公众号

国际刊号:1003-9015
国内刊号:33-1141/TQ
主管单位: 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 浙江大学
主    编: 陈 纪 忠
编委会主任委员: 姚 善 泾
编辑出版:《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辑部
地    址:杭州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和同苑1幢417)
邮    编:310058
电    话:0571—87951235
电子信箱:gxhgxb@zju.edu.cn
网    址:gxhx.cbpt.cnki.net 

国内发行:《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辑部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35号,邮编100048)          

访问量:770140

  • 三元链状分子系统液液平衡的Monte Carlo模拟和分子热力学模型

    杨建勇;彭昌军;刘洪来;胡英;

    在格子模型基础上,采用构型偏倚蒸发法(CBVM)对三元链状分子系统的液液平衡进行了MonteCarlo模拟,分别考查了分子链长和链节间相互作用参数对相区的影响。模拟发现,在保持交换能参数一定的情况下,互溶区随高分子之一的链长的增加而减小。在各组分链长不变的情况下,分相区随交换能的减小而增加。修正的Freed模型(RFT)可较满意地再现模拟结果,而Flory-Huggins模型总是过低地估计互溶区。RFT模型可满意地关联和预测苯-庚烷-二甘醇系统的二元和三元液-液平衡数据。

    2006年05期 673-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58 ]
  • 基于相图法的W/O型微乳液体系稳定性分析

    潘海敏;杨伯伦;李萌萌;李国智;贺拥军;

    以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TX-10)、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表面活性剂,以正戊醇、正己醇和正庚醇为助表面活性剂,以正戊烷为油相,制备了油包水型(W/O)微乳液。用相图法分析了微乳液体系的热力学稳定性,计算了水核半径的大小,并考察了影响微乳液W/O区域范围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这几种微乳液体系在实验条件下能自发形成;微乳液的水核半径处于纳米量级,可作为制备纳米粒子的超微反应器;以TX-10为表面活性剂时,水核可以包容更多的水分子,微乳液的W/O区域较大;而以CTAB为表面活性剂时,由于其极性头之间的空间和静电排斥作用强,微乳液的W/O区域最小;以硝酸镧溶液作为分散相时,微乳液的W/O区域变化较小;随着温度的升高,微乳液的W/O区域显著减小。

    2006年05期 679-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165 ] |[网刊下载次数:707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392 ]
  • 硅胶柱层析法提纯大豆磷脂酰胆碱的研究

    张颖颖;杨亦文;任其龙;吴彩娟;苏云;

    探讨了以大豆浓缩磷脂为原料,应用柱层析法提纯大豆磷脂酰胆碱(PC)的工艺过程。用TLC法考察了水、异丙醇与正己烷的体积配比,确定流动相适宜配比为正己烷:异丙醇:水(1:1:0.175,v/v/v)。通过对固定相、流动相和上载量的考察,得到了柱层析最佳工艺条件:在空塔流速为0.382cm·min-1,进样浓度为0.25g浓缩磷脂·(mL流动相)-1的室温条件下,固定相选用100~200目粗孔2号硅胶,流动相为正己烷:异丙醇:水(1:1:0.16,v/v/v),最适上载量为0.086gPC·(g硅胶)-1。经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产品中磷脂酰胆碱纯度高达85%。

    2006年05期 685-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1189 ] |[网刊下载次数:406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458 ]
  • 从毛竹叶中提取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张颖心;何潮洪;

    毛竹叶总黄酮可以用作食品抗氧化剂、药剂、化妆品添加剂等,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今用30%的乙醇溶液(60℃,固液比1:10,浸取时间为1h)从毛竹叶中浸取得总黄酮粗提物,再用液-液萃取法从粗提物中分离总黄酮;重点考察了原料液浓度、萃取剂用量、萃取次数等对萃取过程的影响,建立了一条从毛竹叶中提取总黄酮的工艺路线。萃取过程的合适工艺条件为:30℃下,选用水饱和的正丁醇作为萃取剂,粗提物原料液浓度在0.733~0.956g·L-1,相比R=Vorg/Vaq=1,萃取三次。此时总黄酮的萃取率达到72.3%,总黄酮含量由2.3%(粗提物)提高到8.3%。

    2006年05期 691-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437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480 ]
  • 气液降膜流动中液相速度波动及其传质研究

    余黎明;曾爱武;余国琮;

    为了研究降膜流动的动力学性质及其对气液传质过程的影响,在气液逆流的不同气液流动条件下采用激光多普勒(laser Doppleranemometer,简称LDA)测量了降膜流动的液相速度分布和瞬时速度波动。和以往假定液膜外侧为自由表面,液膜表面处剪切力为零的Nusselt模型进行了比较,LDA测量结果表明气液逆流时降膜流动的最大液相速度出现在液膜表面之内,并且是以近界面区域的速度波动为特征的流动。在相同的降膜装置中进行了乙醇稀溶液的解吸实验,液相传质系数的实验测量值是渗透理论预测值的1~2倍。实验结果表明液相界面区域的速度波动加快了气液界面的表面更新速率,减小了传质阻力,强化了气液界面的传质过程。考虑液膜波动特征对气液接触情况的影响,从气液两相接触时间的角度出发,修正了渗透理论对液相平均传质系数的预测,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相吻合。

    2006年05期 696-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345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681 ]
  • 下倾管中段塞流液塞长度波动的非线性分析

    罗小明;何利民;陈振瑜;

    利用非线性分析技术中的分形理论在较宽的流速范围内对下倾管中空气-水段塞流的液塞长度波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下倾管中段塞流的液塞长度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其波动是对初始条件敏感的混沌振荡,且具有持久性。通过对不同液相折算速度下的液塞长度波动特性的分析发现,液相折算速度较大时,随着混合速度的增加,液塞长度波动的混沌程度增加;而液相折算速度较小时,随着混合速度的增加,液塞长度波动的混沌程度减小。管线下倾角越大,液塞长度波动的长程相关性越好。

    2006年05期 702-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26 ]
  • 超声内环流气升式反应器传质性能的研究

    黄亚琴;吕效平;魏茹峰;韩萍芳;

    研究了超声内环流气升式反应器中空气-水-离子交换树脂体系的气液传质与液固传质性能。分别采用电极动态法和离子交换树脂法实验测定了气液传质和液固传质系数。重点考察了表观气速、超声电功率对于气液传质系数以及液固传质系数的影响。实验表明,内环流气升式反应器中表观气速对于气液传质性能影响较大,而超声作用对气液传质影响不大。该反应器中液固传质系数随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大;无超声作用情况下,当表观气速达到一定程度时,液固传质系数保持一恒定值。超声作用时,气速增加到4cm·s-1左右,传质系数达到最大值,随后液固传质系数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传质系数仍然大于无超声作用时的值。超声对液固传质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电功率在150W左右时,超声对液固传质的促进作用最佳,是不加超声作用时传质系数的两倍左右;但随着电功率的进一步增大,液固传质系数呈现下降趋势。

    2006年05期 707-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572 ]
  • 气相流化床聚乙烯颗粒粒径分布的定制

    杨宝柱;王靖岱;阳永荣;

    基于气相法聚乙烯流化床反应器颗粒粒径分布的预测[1],提出了颗粒粒径分布定制模型。通过模型的优化计算,可得到催化剂粒径及其分布、操作气速、反应温度、乙烯浓度和丁烯浓度等生产操作参数,由此进行生产可获得具有良好流态化特性的聚乙烯颗粒粒径分布,能为生产具有特定粒径分布的聚乙烯颗粒提供理论指导。模型由工业装置的生产数据分析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最后,以三种粒径分布的聚乙烯颗粒为例讨论了模型的可行性。同时,运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模型的非线性规划问题,算法具有调整参数少、收敛速度快和全局优化等优点。

    2006年05期 712-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31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88 ]
  • 工业NiW/Al_2O_3催化剂上喹啉的加氢脱氮宏观动力学

    董振国;余夕志;李凯;任晓乾;王军;王延儒;

    以喹啉为含氮模型化合物,在高压滴流床反应装置中考察了工业NiW/Al2O3催化剂RN-10上的加氢脱氮动力学规律,研究了反应温度330~420℃、氢分压1.2~5.2MPa、氢油比200~800(v/v)、重量空速(WHSV)20~70h?1等反应条件对喹啉的加氢脱氮反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对喹啉的脱氮率影响较大,提高反应温度可有效提高喹啉的脱氮率;同时,氢分压也是喹啉加氢脱氮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当氢分压和氢油比较大时,氢分压和氢油比的变化对喹啉的脱氮率基本无影响。采用修正的n(n<1)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求得了喹啉加氢脱氮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80.4kJ·mol-1。经检验,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能较好地吻合。

    2006年05期 717-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481 ]
  • 载体制备方法对Ni催化剂催化间二硝基苯加氢反应的影响

    刘迎新;魏作君;陈吉祥;张继炎;

    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分别经乙醇超临界干燥和常规干燥制得SiO2气凝胶和干凝胶载体,并以La2O3为助剂,通过浸渍法制备了用于间二硝基苯液相加氢制间苯二胺反应的镍基催化剂,通过BET、XRD、TPR、H2-TPD和活性评价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和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以SiO2气凝胶为载体制备的二元镍基催化剂的镍晶粒的粒度较小,但由于金属镍烧结导致它表面存在的活性位相对较少,对反应组分的吸附强度较弱,致使其活性低于SiO2干凝胶负载的二元镍基催化剂。添加La2O3助剂的三元镍基催化剂的活性总体上比二元催化剂要高,其中以SiO2干凝胶为载体制备的三元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比表面积和适宜的吸附强度,对间二硝基苯加氢反应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在2.6MPa、373K下反应1h后,间二硝基苯转化率可达97.0%、间苯二胺产率达93.1%。

    2006年05期 723-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510 ]
  • 芳族硝基化合物的电还原反应性能及其机理研究

    马淳安;葛小芳;朱英红;王连邦;

    采用循环伏安、线性扫描以及恒电位电解等测试方法,对o,m,p-氯硝基苯,o,m,p-硝基甲苯、o,m-硝基苯甲酸等八种芳族硝基化合物在硫酸-乙醇水溶液中的电还原性能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芳族硝基化合物在苯环上的取代基位置不同以及在相同位置上取代基的种类不同均可使各芳族硝基化合物的电还原性能发生较大差异;吸电子取代基在电还原过程中电位较正,推电子取代基的电还原电位较负;邻位取代基在反应过程中由于空间位阻效应,苯环上的硝基在电还原时电位往负方向移动。在电还原过程中,还原峰电流和表观活化能的大小均与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和空间位阻相关,同时取代硝基氯苯得3个电子将还原生成氧化偶氮苯类化合物:邻、间硝基甲苯、硝基苯甲酸得4个电子将还原生成酚类化合物;对硝基甲苯得6个电子将还原生成胺类化合物,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芳族硝基化合物的电还原机理。

    2006年05期 728-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932 ] |[网刊下载次数:647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482 ]
  • 负载型碳酸钾催化剂上二氧化碳与1,2-丙二醇合成碳酸丙烯酯反应研究

    陈鸿;赵新强;王延吉;

    在负载型碳酸钾催化剂上对二氧化碳与1,2-丙二醇(PG)合成碳酸丙烯酯(PC)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负载型碳酸钾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活性炭为载体,碳酸钾负载量为15%(wt),焙烧温度423.15K。在反应温度443.15K、催化剂用量为2.0%(wt)、溶剂(乙腈)/PG/二氧化碳(摩尔比)为19.2∶3∶4、二氧化碳初始压力为2.0MPa、反应时间12h的条件下,PG的转化率为12.9%,PC的收率为9.6%,选择性为74.4%。对活性炭负载碳酸钾催化剂进行了XRD分析,发现存在K2CO3和K2O两种晶相。BET分析结果表明,载体的比表面积对负载型碳酸钾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有较大影响。与均相碳酸钾催化剂相比,负载型碳酸钾催化剂上PC的选择性提高了40.3%。

    2006年05期 734-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356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454 ]
  • 顺酐气相加氢制备γ-丁内酯的动力学研究

    赵钢炜;朱玉雷;滕波涛;郑洪岩;相宏伟;李永旺;

    在等温积分固定床反应器上,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在220~250℃、顺酐(MA)液体空速0.2~0.7h?-1、H2/MA摩尔比150~300条件范围内,在Cu-Zn-Al为催化剂上对顺酐加氢生成γ-丁内酯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得到的动力学方程为:r=2.57×1014×exp(-1.32×102/RT)×CMA,该反应的活化能为Ea=132kJ·mol-1。

    2006年05期 740-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967 ] |[网刊下载次数:45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05 ]
  • 图像法用于流化床颗粒混合特性的研究

    严建华;朱建新;马增益;丁经纬;池涌;黄群星;岑可法;

    利用基于相关的图像法速度测量技术,测量了小型二维气固流化床密相区颗粒运动速度分布。并提出了用颗粒速度不均匀指数来衡量流化床内颗粒的速度波动与混合。速度波动对于物料扩散与对流混合均十分重要。在流化床下部,颗粒运动速度往往低于床层表面,但速度不均匀指数则高于床层表面。在床层底部颗粒速度不均匀指数随流化床气泡产生而变化。床层内部混合以对流及扩散为主,而在床层表面,混合以对流为主。床层下部速度波动有利于颗粒在床内的扩散及对流混合。流化风量的增加可以增强颗粒的混合。针对这些结论,在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的设计中,对不同的组分选用不同的给料方式,可以促进物料在床内的混合。

    2006年05期 745-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432 ]
  • 聚乙烯亚胺对纳米SiO_2空心颗粒分散行为的影响

    王青;文利雄;郑田苑;陈建峰;

    采用在制备过程中添加聚电解质型分散剂聚乙烯亚胺(PEI)和在制备好的纳米SiO2空心颗粒水悬浮液中添加PEI并球磨这两种方法对纳米SiO2空心颗粒进行分散,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最后采用以PEI作为分散剂,利用球磨工艺,对已制备的纳米SiO2空心颗粒水悬浮液进行分散的方法,研究了PEI在纳米SiO2空心颗粒表面的吸附行为及水悬浮液的分散稳定性。结果表明,PEI在纳米SiO2空心颗粒表面的吸附提高了颗粒间的排斥势能,改善了纳米SiO2空心颗粒的团聚问题及其悬浮液的稳定性。并阐明了加入PEI后纳米SiO2空心颗粒表面ζ电位的变化趋势、不同pH值下PEI在纳米SiO2空心颗粒表面的吸附量与其加入量的关系等。

    2006年05期 752-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418 ]
  • PPE/EP体系的形态、固化行为和耐热性研究

    田勇;皮丕辉;文秀芳;程江;杨卓如;

    用等温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聚苯醚(PPE)/环氧树脂(EP)体系的固化反应,得出了固化反应程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内,等温固化温度越高,PPE/EP体系的反应速率越快,最终的反应程度越高。红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80℃固化2h后,EP不能固化完全,这是由于在固化过程中,伴随着体系的凝胶及EP分子量的逐步增加,引起体系的粘度增大所致。采用扫瞄电子显微镜和综合热分析仪,分别研究了PPE/EP混合物固化材料的形态和耐热性。研究结果表明在PPE/EP体系中加入TAIC(triallylisocyanurate)可有效地提高体系的耐化学药品性,但体系的耐热性也将随着TAIC的加入降低;PPE/EP混合物的耐热性随着PPE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2006年05期 759-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41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43 ]
  • 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滤饼层渗透模型的研究

    孟凡刚;张捍民;杨凤林;李艳松;张兴文;

    在膜生物反应器中,活性污泥在膜表面沉积形成滤饼层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因素。采用扫描电镜和自动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膜过滤滤饼层的微观结构,并以分形理论和Darcy定律为基础,推导出用于预测膜污染滤饼层渗透性能的数学模型,验证了该渗透模型的可靠性,并利用该渗透模型进行了膜生物反应器中污泥浓度对滤饼层渗透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活性污泥颗粒沉积形成的柔性滤饼层具有明显的多孔结构,并且具有很好的分形特征;膜污染滤饼层的分形维数能够真实反映滤饼层的孔隙率大小;用该渗透模型得到的渗透系数K′可以作为有效预测滤饼层渗透性能的参数;滤饼层渗透系数K′随污泥浓度的增大而递减,污泥浓度低于10000mg·L-1时,K′的变化趋势较小,污泥浓度达到10000mg·L-1以上时,K′急剧下降。

    2006年05期 763-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788 ] |[网刊下载次数:542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484 ]
  • 一株产聚乙烯醇降解酶的紫色杆菌的发酵条件研究

    宋朝霞;张颖;堵国成;李寅;陈坚;

    从聚乙烯醇(PVA)污染环境中筛选出一株产聚乙烯醇降解酶活力较高的菌株WSH04-01,该菌株能够利用聚乙烯醇作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DNA序列分析结果,鉴定该菌株属于紫色杆菌属(Janthinobacteriumsp.),实验室编号WSH04-01。这是目前国内外有关紫色杆菌产生PVA降解酶的首例报道。首先对菌株合成PVA降解酶的营养条件进行了考察,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菌株最优培养条件为PVA10g·L-1,葡萄糖3g·L-1,酵母膏6g·L-1,K2HPO42g·L-1,KH2PO40.25g·L-1,MgSO40.05g·L-1,CaCl20.05g·L-1,FeSO4·7H2O0.02g·L-1,NaCl0.02g·L-1。最适发酵温度为30℃,培养基初始pH为7.2,装液量为30mL培养基·(250mL摇瓶)-1,接种量为8%。在最优条件下,PVA降解酶酶活可以达到4.94U·mL-1,略高于正交试验中的最高酶活(4.83U·mL-1)。同时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得到分子量分布图,对最优发酵条件下发酵过程中聚乙烯醇的降解进行了验证。

    2006年05期 769-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307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384 ]
  • 原核表达融合型血管生成抑制剂Kringle 5发酵条件的优化和初步纯化

    边六交;党红艳;杨晓燕;

    在构建融合型Kringle5原核表达重组菌BL21(DE3)pET32a/K5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培养基的成分,确定了适宜于重组菌生长和融合Kringle5蛋白表达的培养基。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对融合型血管生成抑制剂Kringle5原核表达重组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发酵罐中重组菌的分批培养,确定了培养液中的最佳溶氧量。采用优化后的发酵工艺,在20L发酵罐中融合Kringle5的表达量可达0.59g.L·1。最后在Cu2+螯合的SepharoseFastFlow层析介质上对融合Kringle5进行了初步纯化,其纯度约为80%。

    2006年05期 775-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98 ]
  • 喷雾干燥-流化床脱硝法制备Bi系超导前驱体粉末

    吴玉龙;罗国华;魏飞;石峰;刁士刚;王光润;

    介绍了一种制备2212相Bi系超导前驱体粉末的新方法。首先,将组成为Bi:Pb:Sr:Ca:Cu=1.84:0.34:1.91:2.03:3.06的五种金属硝酸盐混合溶液通过喷雾干燥得到混合硝酸盐粉末蓝粉,喷雾干燥的溶液浓度按Bi3+浓度表示为0.34mol?L?1,干燥器进出口空气温度分别为563和413K。然后蓝粉在流化床中700℃下进行脱硝得到褐粉,脱硝过程为扩散控制。最后褐粉经800℃焙烧48h后得到Bi系2212相超导前驱体粉末黑粉。研究确定了各阶段粉末形成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粒度分析仪、SEM和XRD等测试手段表征了粉体的形貌和晶型特征,观察了粉末由非晶型到2212相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新方法所制得的黑粉具有明显的2212超导相片层状结构和特征晶型,符合Bi超导材料对前驱体粉末的要求。

    2006年05期 781-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0 ]
  • IPN加氢制备MXDA镍负载型催化剂研究

    黄立明;吴素芳;

    研究了用于间苯二甲腈(IPN)催化加氢制备间苯二甲胺(MXDA)的镍负载型催化剂。以HZSM-5为载体,采用氨络合浸渍法制备了含Ni-Co-Cu的三元金属催化剂。通过优化得到三元催化剂金属含量分别为30.4%Ni,6.1%Co,5.2%Cu。该催化剂在反应温度110℃、压力3MPa、IPN加氢反应时间2h后MXDA收率达到95%。XRD分析表征催化剂结果表明:多金属之间的协同作用主要表现为添加Co改变了催化剂晶型,提高了催化剂的选择性,添加Cu减小了催化晶粒,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通过对反应副产物的MS定性分析,认为分子筛负载的多金属加氢催化剂的副反应主要为多个MXDA的分子间脱氨缩合反应。

    2006年05期 787-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523 ]
  • 中空聚合物微球的制备——酸含量的影响

    白飞燕;方仕江;

    采用预乳化滴加工艺结合多段乳液聚合方法先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核壳乳液,随后以碱/酸溶胀处理得到了单分散性优异且中空度为30%的中空聚合物微球。以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场发式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对各阶段乳液聚合的胶粒大小和分布以及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考察了种子酸含量对种子和核壳乳胶的特性以及中空聚合物微球形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种子制备时的酸用量以30%~35%为宜,核壳胶粒中约85%的酸单元存在于核聚合物内部。另外,探讨了核壳胶粒在碱/酸溶胀处理过程中的中空形成机理。

    2006年05期 792-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31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489 ]
  •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表面设计及其填充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性能

    孙水升;李春忠;张玲;曹宏明;都海良;

    利用表面原位接枝聚合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引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高分子链段,用共混法制备了nano-SiO2/PVC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界面特性时SiO2/PV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表面原位接枝聚合反应可以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表面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表面接枝PMMA的nano-SiO2/PVC复合材料在力学和加工性能等方面都优于偶联剂处理和表面未处理样品。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填充量为0%~8%(wt)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随着填充量的提高先上升后下降,并在4%~6%(wt)达到最大值。经PMMA表面接枝后SiO2/PVC具有更强的界面作用,偶联剂KH570处理的次之,表面未处理样品的最差。

    2006年05期 798-8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805 ] |[网刊下载次数:491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484 ]
  • Asp-Glu共聚物分子量的控制及其对阻垢性能的影响

    张玉玲;黄君礼;程志辉;杨士林;于晓英;

    为了增强水处理剂聚天冬氨酸的阻垢性能,对其进行了改性研究。利用微波溶剂法合成了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的共聚物(即改性聚天冬氨酸),GPC法测定了共聚物的分子量,考察了反应体系中溶剂种类、反应物原料比、溶剂用量、催化剂的种类与用量、微波功率和辐射时间对共聚物重均分子量的影响,研究了重均分子量对共聚物的阻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反应体系中,适合溶剂为二甲基甲酰胺,催化剂为磷酸或硫酸,谷氨酸与反应物(Asp与Glu之和)的化学计量数为0.3、催化剂与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为0.05、溶剂用量为16mL、微波功率为720W、辐射时间为3min时,所得产物对CaCO3阻垢效果良好;对CaSO4阻垢效果最佳的共聚物分子量范围为800~2000,对CaCO3阻垢效果最佳的分子量为2500~5000;这说明适当控制共聚物分子量能使其满足阻垢要求。

    2006年05期 804-8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59 ]
  • 聚氨酯预聚物改性聚酚氧的力学性能

    徐亮;郑玉斌;陈蓉蓉;

    为提高聚酚氧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封端的聚氨酯聚酯多元醇预聚物作交联剂,通过静态浇铸法对聚酚氧进行交联改性,研究了交联时间、交联温度、异氰酸酯指数(I)等工艺条件对材料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的影响。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式扫描量热仪(DSC)和材料拉伸实验机对交联产物进行了表征和测试。实验结果显示:最佳交联温度为100℃,合适的交联时间0.5~2h。在此条件下,I为0.04时,拉伸强度最大可达71.8MPa,断裂伸长率为6.3%;I为0.16时,拉伸强度最大为63MPa,断裂伸长率为325%。当异氰酸酯指数为0.20时,玻璃化转变温度(Tg)最高为162℃。结果表明异氰酸酯指数对交联产物的性能起决定作用,I为0.16或0.2时,改性聚酚氧的综合性能最好。

    2006年05期 809-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29 ]
  • 水溶胶冻干法制备微粉化辛伐他汀

    张纪尧;沈志刚;陈建峰;

    利用反溶剂沉淀法,以甲醇为溶剂,水为反溶剂,将辛伐他汀的甲醇溶液与水混合,形成水溶胶,用液氮速冻,经冷冻干燥,得到微粉化的辛伐他汀。并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分析(FT-IR)、差热分析(DSC)、比表面分析(BET)等分析方法对产品的特性进行了表征,此外还测定了微粉化后产品的溶解速率,并和原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辛伐他汀粉体粒度随水与甲醇的混合体积比的增加和辛伐他汀的甲醇溶液浓度的减小而减小,同时团聚减小。而混合温度与转速对产品粒径影响不大。当水与甲醇溶液的混合体积比为10:1,辛伐他汀的甲醇溶液浓度为0.1mol.L-1时,所得药物颗粒为纤维状,短径在500nm左右,比表面可达10m2.g·1以上,同时溶解速率比原粉提高近10倍。

    2006年05期 814-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36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484 ]
  • H-USY负载MnO_x催化剂上CH_4选择催化还原NO_x性能的研究

    张惠;方和良;李伟;谭天恩;郑小明;

    采用高比表面积、抗硫、抗湿的新型USY分子筛为载体制备MnOx催化剂,考察了以CH4为还原剂,在不同Mn含量MnOx催化剂上,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性能和有关影响因素。研究表明:5%(wt.)的Mn/H-USY具有最高的NO选择性还原活性,在500℃时NOx达最大转化率20.8%;分段填装Mn/H-USY和Ni/H-USY催化剂可显著拓宽活性温度范围,促进NO转化率(最高转化率可达24.4%),降低N2O生成量。本实验中使用傅立叶红外分析仪进行在线检测反应物与产物浓度。

    2006年05期 820-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333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367 ]
  • Ni_2P/TiO_2上噻吩加氢脱硫性能研究

    李冬燕;余夕志;陈长林;徐南平;王延儒;

    在10%H2/N2流动气氛下,用程序升温还原方法由相应的磷酸盐合成了二氧化钛负载磷化镍(Ni2P/TiO2)催化剂,用X射线衍射(XRD)、低温N2吸附(BET)等技术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在高压连续流动固定床反应装置上以噻吩为模型化合物,考察该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对其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Ni/P摩尔比为1/2和1/3的前驱体制备的催化剂表面仅出现Ni2P物相;由Ni/P摩尔比为1/1的前驱体制备的催化剂表面出现的主要物相为Ni2P,同时还存在少量Ni12P5相。催化剂的比表面积随前驱体中Ni和P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在温度370℃,压力3.0MPa,VHSV为2h?1,氢油比(v/v)为450的反应条件下,由Ni负载量为15%(wt)、Ni/P摩尔比为1/2的前驱体所制得Ni2P/TiO2催化剂对含硫0.1%(wt)油具有接近100%的脱硫转化率,并有良好的稳定性。加氢脱硫反应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压力、液时进料体积空速以及氢油比对Ni2P/TiO2催化剂对噻吩加氢脱硫性能影响在较宽的范围内变化不大。反应温度对该催化剂上的噻吩加氢脱硫反应的影响较大,当反应温度高于300℃,催化剂对噻吩加氢脱硫性能达到接近100%的脱硫率。

    2006年05期 825-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663 ] |[网刊下载次数:344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392 ]
  • La-Mn-O钙钛矿催化剂成分对NO_x和碳烟同时催化去除的影响

    彭小圣;林赫;黄震;上官文峰;

    将La-Mn-O钙钛矿型催化剂与碳黑充分研磨后置于固定床连续流动反应体系中,利用程序升温反应(TPR)技术,对同时催化去除NOx和碳烟的反应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Ce、K及Cu的掺入对La-Mn-O钙钛矿型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适量的Ce或K取代LaMnO3中的La,催化剂的性能可以得到改善,进一步用适量的Cu取代La0.8K0.2MnO3中的Mn,催化剂的性能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用La0.8K0.2Cu0.05Mn0.95O3当作催化剂时,NO向N2的最大转化率达到66.0%,碳黑的起燃温度为290℃,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在同时去除NOx和碳烟方面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和较高的活性。

    2006年05期 831-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328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373 ]
  • 动态膜的形成机理及其水处理性能研究

    李俊;李方;卓琳云;奚旦立;

    以陶瓷管为载体,对高岭土动态膜的形成及其污水处理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实验中采用错流过滤方式涂膜,考查了跨膜压差、涂膜液浓度、错流速度及涂制时间等对动态膜形成的影响。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动态膜形成初期10~13min,膜的形成过程可用标准过滤模型描述,在此期间颗粒堵塞载体膜管孔道,致使渗透液通量急剧减小;之后,膜的形成过程符合滤饼过滤模型,这一阶段颗粒主要在载体膜管内壁面沉积,渗透液通量缓慢下降直至基本稳定。制备的动态膜可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动态膜对浊度去除率基本上为100%,对COD也有一定的去除作用。

    2006年05期 837-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392 ]
  • 中空纤维更新液膜传质性能的研究

    张卫东;李爱民;任钟旗;

    研究了中空纤维更新液膜(HFRLM)技术的传质性能。以CuCl2水溶液-10%P204+煤油-盐酸为实验体系,研究结果表明,中空纤维更新液膜技术可以实现同级萃取-反萃,且总传质系数随料液相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在实验条件下,总传质系数受反萃相流速的影响较小。实验研究探讨了混合方式(料液与萃取剂混合和反萃剂与萃取剂混合)和体系分配系数对传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由于相间分配系数的不同,总传质系数受混合方式的影响较大,以分配系数较大的一相与萃取相混合流经管程的方式对传质过程有利。

    2006年05期 84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363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388 ]
  • 红霉素溶析结晶过程的介稳特性

    陈葵;朱家文;纪利俊;武斌;

    在工业生产中,红霉素采用溶析结晶的方法制备,红霉素溶析结晶过程的介稳特性直接影响红霉素晶体的粒径和粒度分布。本研究采用差重法测定丙酮水溶液中红霉素的溶解度,采用激光散射法测定红霉素的超溶解度,由此获得红霉素-丙酮-水结晶体系的介稳区宽度。红霉素在丙酮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随着丙酮浓度的降低而减小,32℃以下的各溶解度曲线有逐渐趋于一点的趋势。50℃时,介稳区的宽度随着丙酮浓度的降低而变窄,并于质量比MWater/MAcetone约为1.7时趋于最小值;红霉素的超溶解度随着反溶剂水导入速率的增大而减小,导致介稳区宽度变窄;搅拌速率的增加使红霉素的超溶解度先减小再增大,介稳区宽度于转速约为340r.min·1时达最小值。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形成的变温、变搅拌强度的红霉素动态溶析结晶方法制备的红霉素晶体的粒度增大且分布集中,其生物效价也有明显提高。

    2006年05期 847-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394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404 ]
  • N-二氯乙酰基-3-甲基-2-正丙基-1-氧杂-4-氮杂-螺[4,5]癸烷的一步法合成

    付颖;叶非;

    对N-二氯乙酰基-3-甲基-2-正丙基-1-氧杂-4-氮杂-螺[4,5]癸烷的一步法合成进行了研究。以硝基乙烷和正丁醛为原料,制得2-硝基-3-己醇,产率为82.1%;用铁粉将其还原,得到2-氨基-3-己醇,产率为86.2%。以33%NaOH水溶液为缚酸剂,将氨基醇与环己酮和二氯乙酰氯一步法环合,得到标题化合物。研究了一步法合成中溶剂极性、温度和搅拌时间对产物产率的影响。合成标题化合物的较优反应条件为:三氯甲烷作溶剂,反应温度-10~0℃,搅拌时间3h,产率为88.6%。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元素分析对产品进行了结构表征。本方法原料价廉易得、操作方便、反应条件温和,成本低,适于工业化制备目标产物。

    2006年05期 852-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6 ]
  • 下载本期数据